“都说不撞南墙不回头,但我认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这是生命科学学院杨磊老师在科研与教学过程中坚守的勇往直前信念。正是这份坚定不移的初心与执着,使他能在教研领域深入钻研,成果丰硕。
杨磊,现为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博士,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他于2011至2016年在内蒙古大学硕博连读动物学专业,主攻胚胎工程及生物育种领域。作为李光鹏教授团队的核心成员,他和团队成员一起以蒙古牛、鲁西牛和西门塔尔牛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编辑、体细胞克隆和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成功研发出生长快速、肌肉发达且产肉率高的三种“双肌肉牛”新品系。杨磊目前主持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业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863”项目和国家“973”项目等国家级课题。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共发表二区以上论文30余篇(20篇为第一或通讯作者)。获授权专利10项(发明专利3项),参编生物育种专著3部,获得授权专利8项,参编家畜基因与胚胎工程专著3部,其科研团队获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内蒙古自然科学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潜心钻研,攻克肉牛产业“卡脖子”难题
临近傍晚,大部分人都已下班,但杨磊老师仍在实验室与办公桌间忙碌。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刻,杨磊老师还在案头笔耕不辍。杨磊老师认为,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牢牢把握住种源的安全。
在生物科学专业深造的四年,为他在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杨磊老师随后加入内蒙古大学,在李光鹏教授的指导下,进一步发展胚胎工程与生物育种事业。在内蒙古自治区多年的求学与研究历程中,他与这广袤的北疆大地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并对当地独特的生物资源有了深入的了解。
内蒙古有着悠久的草原畜牧业发展历史,是国家重要畜牧业基地,位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这里拥有发展肉牛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内蒙古肉牛产业以打造中国高品质“肉库”为目标。发展畜牧业,特别是肉牛产业,对振兴内蒙古地方经济、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出口创汇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深远影响。202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也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如今,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内蒙古自治区依托北疆地区的特色资源,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与目标,开展肉用草食家畜相关的胚胎生物育种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尽管我国是全球牛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牛长期被用作役用工具,其向肉用方向的转变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肉用牛的生长速度和产肉率存在瓶颈问题,这使得其出口面临短板,且肉牛种业发展长期受到技术难题的困扰。而杨磊老师所在的李光鹏团队,便是利用基因编辑和生物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在保证牛肉质的前提下,成功提高了生长速度和产肉率,自主培育出了肩部宽厚、后躯肌肉发达、高产优质的“双肌肉牛”新品系,从而突破了牛羊种质创新与繁育的“卡脖子”难题。该团队将技术研发周期从原本的杂交改良手段所需的40-50年缩短至5-8年,大大提升了肉牛高产育种的研发速度,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并建立了完整的肉牛生物育种繁殖技术与开发应用体系。他们依托本土特色资源,实现“有什么材料就做什么饭”,将研究问题与解决我国肉业发展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依托高校的繁育基地,加速推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向产业化方向迈进,发挥基础学科的经济价值,增强我国畜牧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更好的带动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在旭日干院士和李光鹏教授等具有卓越成就的前辈领导下,一批充满斗志的“85后”青年,如杨磊老师及其带领的硕博研究生们,他们致力于这片科研领域,辛勤地在实验室和牛场之间奔波,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研究,进行创新。他们所培育的“双肌肉牛”在不断的试验和研究过程中更新迭代,在与本地区饲养资源的完美结合下茁壮成长。
揭榜挂帅 为青年英才筑平台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在种业国际化的背景下,自主品种被外国种子取代的种源安全问题对我国种业发展构成巨大压力。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兴蒙”行动,全面推进种业振兴,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杨磊老师于2022年主持并参与了内蒙古科技厅在“5+N”重点领域启动的种业振兴“揭榜挂帅”专项行动,面向全国范围选拔科研团队,解决自治区种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
在筹备此项目时,杨磊老师投入了长时间的思考,致力于如何运用他在胚胎育种领域的专业技能,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杨磊老师认为,我国目前正面临一个难题:引进的种源虽然高产但品质不佳,而本地种源虽然品质高但产量不足。以内蒙古为例,许多优质的本地黄牛因长期被用作役用牛而面临濒危境地,急需通过生物育种技术提升其质量和产量,以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通过“揭榜挂帅”这一机制,有能力、有研究成果但资历尚浅的年轻人们可以获得一个集思广益、发展创新的平台。在这一机制下,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能够直接面对需求开展研究、实现转化,形成有效的技术产业链,强化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从而实现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快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创新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守正创新 建设好“一流学科”
作为内蒙古大学的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科的稳步发展离不开众多科研教学人员的辛勤付出。面对一流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杨磊老师认为,生物学科的发展需要时间,虽然会遭遇各种挫折和难题,但整体仍是向前发展的。针对学科内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各个研究方向应当齐头并进,在发展长板的同时也要补齐短板,依托内蒙古独特的资源优势,稳步推进学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为了更好地进行科研教学,同时重点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杨磊老师牵头申报了“内蒙古达茂牛业科技小院”,派驻研究生到科技小院进行研究学习。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除此之外,杨磊老师还积极对科研团队进行改革,切实提高团队科研效率。其科研团队被授予“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在教育学生方面,杨磊老师总是以严慈并济的方式对待他们。在科研领域,他对学生的效率和失误直言不讳,同时耐心地给予指导。在组会上,杨磊老师详细地指出研究生汇报内容中的每一个问题,从研究方向到汇报中的图像颜色和字体字形。谈到科研的高标准,杨磊老师的研究生表示:“因为杨磊老师自己也是这么走过来的,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也能够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取得更多的成果。”杨磊老师提醒学生:“试错虽然有成本,但错过成本更高。”在生活方面,杨磊老师总是幽默亲切地引导着他的学生们。在大雪纷飞的冬季,杨磊老师除了提醒学生们注意保暖和交通安全,还不忘催促几个学生尽早考到机动车驾驶证。面对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挫折,杨磊老师总是鼓励学生:“黎明前的时刻最黑暗,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在课堂上,杨磊老师总是妙语如珠,让学生们充分感受课堂内容的生动有趣。
谈到目前生物学科建设最需要的人才,杨磊老师惋惜到,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想要既做好科研,又兼顾教学,对一个人是很大的挑战。而当下生物学科的建设中,既缺乏能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科研人才,也缺乏能培养更多后辈加入学科建设的教学人才。
牛场的工作十分辛苦,有时为了能够及时照看到牛的状态,杨磊老师三天只能合眼三小时,长期忙碌的工作也让他习惯了每天只吃一顿饭。杨磊老师始终坚信,没有付出就没有成功,要批判性地去看待自己为成功所付出的这些辛苦:“科研在许多时候确实是枯燥无味的,但只有咬着后槽牙去做成一两件事,才会有今后面对各种境遇的底气。”在谈及起自己未来的科研方向时,杨磊老师徐徐说到,“我国的胚胎工程及生物育种领域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作为一个研究者,我希望我和这些年轻人能够站稳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前行。”
(供稿:张怡昕 柴婧 编辑:刘阳 审核:刘寒娥 刘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