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教师节特稿 | 守护北疆万里绿色长城——访生态与环境学院院长李永宏教授

“生态,永续,宏达,博远”,李永宏教授的办公室挂着这样一幅书法作品。这是他的学生在毕业时送给他的,既是学生对老师的赤忱感谢,也是李永宏教授这半生的写照。李永宏教授一直致力于生态研究,推动草原生态实现永续发展。

李永宏,内蒙古大学生态学学士、中国科学院生态学硕士和法国蒙彼利埃(Montpellier)大学生态与进化科学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和新西兰草地农业皇家研究院土地与环境部资深研究员。现任内蒙古大学教授、生态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蒙古高原生态学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草地生态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长期从事陆地生态系统研究,涉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气候变化和固碳减排、草地修复和放牧利用、生态系统模拟和管理决策等。曾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第九届中国侨联侨界贡献奖等。

李永宏教授

 李永宏教授与内大生态学的“双向奔赴”

2014年8月,与母校阔别31年的李永宏教授在交接好新西兰研究院的工作后,再次回到内蒙古大学。在国外生活的二十余年里,李永宏教授时刻心系祖国发展。当他发觉国内的科研创新、社会经济等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时,便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毅然回国,开启了草原退化修复治理的研究。

李永宏教授是内蒙古大学生态学专业的第一届学生,与此同时,内大的生态学专业也是在国内高校中第一个设置的生态学本科专业。在第一次与生态学接触之后,李永宏教授便醉心于此,不断地向生态学领域开垦深耕。他表示自己其实走了很远。1983年,从内大毕业以后,李永宏教授先是在中科院读研,后又到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继续攻读生态与进化科学博士。此后,在新西兰定居18年,任职于新西兰草地农业皇家研究院土地与环境部。最初出国留学时李永宏教授主要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在八十年代初,国内外的交流很弱,而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是国内无法企及的,李永宏教授遂决定出国深造,学习西方国家在生态学领域的先进理念与技术。“一个人的思想、心境、处事总是和自己的经历相关的,所以这段留学经历对我的科研、教学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李永宏教授说道。

李永宏教授作为内大生态学的试验者与开拓者,学成归来后选择反哺母校,与学院师生共同努力,将内大生态学发展成为自治区“一流拔尖培育学科”。李永宏教授作出这一选择既是受自身对母校强烈感情的驱使,也因为自己的研究方向隶属草地生态学,而内蒙古有着全国最大面积的草原,这对于团队研究成果的积累与落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而言是最佳的选择。

李永宏教授不忘初心,载誉归来,治学报国。将自己所学扎根在祖国北疆的亿亩草原上,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一棵棵青葱小草。

扎根万顷草原沃土,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李永宏教授几十年来潜心向学、埋头苦干,成果丰硕。他围绕草地生态系统生态学基础理论、草地修复与草牧业适应性管理技术以及气候变化影响、减缓和适应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著)150余篇(部),其中多篇研究成果发表在《Ecological Applications》《Plant and Soil》《Geoderma》《The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国际顶尖刊物上。他揭示了蒙古高原草原多营养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过程关系,这是该领域的首创性成果;发现草原植物地下巨大的植硅体固碳潜力,颠覆了草原固碳潜力估算方法;借鉴新西兰技术,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和适应性管理技术研究和示范,助力发展生产和生态共赢的草牧业模式。

内大从1983年开始便在锡林郭勒草原建立起退化草原的修复样板地,有着全国时间最长的退化草原修复的时间观测数据。李永宏教授回到内大后便接过重任,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退化草原的修复研究。“我最近这几年做的呢,不仅是这个修复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怎么样利用新技术使它不再退化。”退化草原修复关涉“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政策。退化后的草原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而修复草原则会在修复草原生产能力的同时将二氧化碳重新固定到土壤中。“我们的草原退化,很重要一个原因是载畜率的问题。”李永宏教授带领团队进行草原的适应性放牧研究,借鉴新西兰管理经验,开展草地可持续管理体系、增碳减排和退化草地修复改良技术研究和示范,在较广范围内引进和推广牧民发展生产和环境效益共赢的草牧业模式,让草原更绿,牧民更幸福。

当问及这么多年持续做研究可曾想过休息一下时,李永宏教授笑了笑说:“研究是一种惯性式的东西。就是你做的越多,你越能感到有更多的东西需要你去做。如果是你喜欢的,你会继续追下去,很多研究都是这样。”

李永宏教授怀抱对生态学的满腔热情,辗转于草原与学校之间,孜孜以求,躬耕不辍。他长于草原、学于草原又回报草原,为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北疆绿色万里长城努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谆谆授业垂师范,矻矻求真重德修

采访结束时,李永宏教授的一位研究生笑着进来请他查看之前留下的作业,师生二人谈笑风生,隔着门笑语仍在耳畔。

“李老师人很好,带的学生人数哪怕再多,他都会一篇一篇的亲自修改作业。”这是一名学生对李永宏教授的评价,其亲近爱戴之情溢于言表。

李永宏教授目前主要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为本科生开设“生态性模拟”课程。“生态性模拟”课程是一门偏实践性的课程,开课班级里有二十余名本科生,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计算机实操模拟最终结果,由李永宏教授全权负责,每一名学生的作业他都会认真批阅与修改。

在李永宏教授看来,虽然自己发表了很多论文,也出版了一些著作,但都不如指导学生完成学业带来的成就感更强烈。他说,老师们最大的成果可能不是论文,不是学术研究,而是培养了一批批学生,每一个学生在未来都是潜力巨大的优秀人才。李永宏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大多在生态学相关领域工作,努力为草原生态修复和利用发挥作用。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一体两翼,对于如何兼顾学者和师者的双重身份,李永宏教授说,二者都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无论科研任务多繁重,都应该规划时间备课,高效承担教学任务。与做研究相比,带学生更需要教师多方面的技能。不仅要对知识了如指掌,同时还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事情。

在他眼中,不论何时,培养学生“德”永远是第一位的。他认为一个人技能的高度是可以后天拔高的,但首先要有真诚的心,才能担当重任。此外,还要考虑社会的需求,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方向要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学有所成,融入到社会发展的事业中去,才能够做出无愧时代的选择。

除了德育桃李,李永宏教授还深化科教融合,不断为莘莘学子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他传承“面向草原,旁及农林”的学科传统,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需求,凝练学科方向,搭建学科平台。他主持“理论和实践融合,全方位构建生态学教学体系”教学方案改革,获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推动办学国际化,建设内蒙古大学和新西兰梅西大学“2+2”双学士项目;联合清华大学和挪威生命科学大学开办生态学国际暑期学校。

但在向全国一流学科迈进的道路上,这些还远远不够。李永宏教授坦言,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师资队伍的提质增量。学院也在努力提高人才待遇,希望吸引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加盟。

亦师亦友伴花开,一束微光渐斑斓。李永宏教授的热忱与关怀,鼓舞着学生秉承师志,献身学术,献身生态治理,献身祖国建设。

借问青草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这是新时代内蒙古的职责和使命所在,也是新时代内蒙古发展的总方向、大布局。

李永宏教授与学院教师站在“国之大者”地高度,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和深远考量。“要构筑起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这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大任务’之首,生态学科使命重大。”对此,李永宏教授在主持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产—学—研—用 ”创新链,让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效果。

“十三五”期间,内大生态与环境学院完成了一系列国家重点研发任务,包括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修复、草原矿区生态修复、“一湖两海”水生态治理等,承担了自治区重大科研项目;编写《内蒙古自治区生物多样性白皮书》等,使生态学科逐步成为政府和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屏障工作的智库;进行荒漠化退化草地治理、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模式、草原生态畜牧业技术示范、草原固碳减排技术集成等研究,维护生态与生产平衡,助推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建设。其中,“天然草原生态系统固碳减排技术集成及示范”登记为内蒙古科学技术厅科技成果。

 

目前内大生态与环境学院在李永宏教授的带领下凝练蒙古高原生态学与资源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三大方向,获批了内蒙古高原生态学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草原生态安全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和草原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三个科研创新平台,推进了学校生态环境领域科学研究,提升了技术研发能力,学科基本科学指标快速攀升,进入全球排名前1%,生态学成为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

一粒草种乘风而去,便可在万里之外落地生根,进而造就无边无际的茫茫草原,而李永宏教授的研究同样如此。每一项研究成果落地,都会有牧民受益,即便他们相隔千里,即便他们素未谋面,但他们的心是近的,因为他们都长于草原。

采访最后,李永宏教授语重心长地寄语广大青年学子:“每一个年轻人都应具有家国情怀,都要立志把自己融入到人类的进步事业之中。在校园里开拓视野,多读书,多思考,重实践,练技能,为今后在社会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精彩做好充足准备。”他用自己的青春,把“家国情怀”“不忘初心”“勤奋敬业”“忠于研究”诠释得具体而生动,鼓舞着后辈在投身祖国发展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地走下去。

 (供稿:刘迎雪  辛智雯  编辑:刘阳  杨霖   审核:刘雪峰)